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中原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镌刻下可歌可泣的抗战印记。
从豫西山区到黄河两岸,从抗日根据地到秘密交通站,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无声诉说着河南人民在那场全民族抗战中的艰辛付出与伟大贡献。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走访河南多地抗战旧址与纪念馆。这些静默的建筑,承载着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记录着中原儿女气壮山河的英勇壮举。
展开剩余90%巩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位于巩义市涉村镇上庄村,这里见证了巩义(原巩县)于苦难中奋起的峥嵘岁月。
1944年河南战役后,河洛大地满目疮痍,水旱灾荒接连不断,民生凋敝、十室九空。日军入侵更使灾难深重,当时巩县人口仅20万,却有418人惨遭杀害,520余人伤残,9870人被掳作劳役,更有32万公斤粮食遭劫。
1944年9月,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司令员皮定均奉命率部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在巩县上庄村丁光耀院中成立巩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支前运动,保障战事与群众工作顺利推进。抗日政权的建立与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为开展抗日斗争、除奸反霸、“倒地”运动、减租减息、农民运动及后方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
坐落于洛阳市老城区九都东路222号,为一处清幽典雅的三进院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
1939年10月,“八路军驻洛通讯处”在此设立,后改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简称“洛八办”。办事处主要负责统战工作、掩护地下党组织、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1060件(套),重点展示1938年至1942年间办事处的工作历程,以及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对其的关怀与指导,系统阐述了“洛八办”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贡献。
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
位于渑池县城关镇海露大街,一座悬挂“刘少奇旧居”匾额的院落格外引人注目。旁边的灰色砖墙上,“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的标志,默默诉说着这里非凡的历史。此处是刘少奇同志起草并首次宣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所在地。
纪念馆陈列了刘少奇在渑池期间使用过的桌椅、火盆、床铺,以及王光美题词等共87件展品。党的十八大以来,馆内陆续推出“刘少奇与抗战”“永远的旗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书法长卷”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历史版本”等多个临时展览。
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
该旧址位于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总占地284亩,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抗战后期,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等重要机关的驻地。邓小平、黄克诚、杨得志、黄敬、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领导指挥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
纪念馆由“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军工史迹展”“冀鲁豫军区纪念馆”及“民俗博物馆”四部分组成。现藏文物620余件(套),其中包括二级文物7件(套)、三级文物36件(套)。
林州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旧址
在林州市任村镇任村,一座革命旧址静静矗立,见证着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1940年初,八路军总部为反击进犯林北县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顽军,发起磁武涉林战役。此役的胜利巩固并发展了以任村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指示,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在此成立。其主要任务包括:在敌占区大城市和伪军中开展派遣工作,承担前总情报处的交通联络;推进豫北地区敌伪占区的统战工作,团结爱国人士共同抗日;开辟通往晋冀豫和冀南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护送干部、转运物资等。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
坐落于鹤壁市浚县屯子镇原厚村,该旧址于2016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40年,中共卫西工委在此成立,由李先贤任书记,赵良珍任组织部部长,肖国贤任宣传部部长。卫西工委在冀鲁豫二地委直接领导下,坚持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办事处旧址
位于延津县马庄乡原屯村,又称“四县边抗日办事处旧址”。该机构由中共冀鲁鲁豫四地委、专署于1943年10月12日设立,201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办事处成立后,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力量,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并承担起沟通冀鲁豫军区与八路军总部及延安中共中央联络的重要任务。它不仅保障了往来干部的安全和政令的畅通,也为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吉鸿昌烈士旧居
位于周口市扶沟县吕潭镇,西邻吕潭学校旧址,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河南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旧居整体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布局,建筑均为单檐硬山式,抬梁式木构架,砖木结构,灰板瓦覆顶。该旧居属吕潭学校旧址组成部分。吕潭学校由吉鸿昌将军于1928至1930年创办,后更名为吉鸿昌学校。因吉鸿昌将军专心革命、未曾置业,校董会于1931年在校园东墙外为其修建此宅,供其回乡时居住。
吉鸿昌,原名吉恒立,字世五,1895年10月18日生于吕潭镇,18岁投身革命,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从士兵晋升至军长。作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和优秀共产党员,他于1934年11月24日在北平英勇就义,年仅39岁。2009年9月,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
坐落于南阳市镇平县建设东路378号,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河南省德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1820件(套),包括一级文物820件(套)、二级文物91件(套)、三级文物716件(套)。基本陈列“彭雪枫生平事迹展”设有瞻仰厅和三个展厅,总展陈面积1200平方米,展线长度超1000米,展出图片700余幅、实物50多件,系统展现了彭雪枫将军光辉的一生。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1927年,竹地区即建立党组织。这里先后培养党政军干部3000余人,其中党员2200多人,并17批次派出共4800多人奔赴敌后,成为东进南下的骨干力量,被誉为“小延安”。
竹沟的重要地位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仇恨,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军队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英勇抵抗,终因力量悬殊被迫撤离,敌方残忍杀害抗日军民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
此后,竹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斗争,直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位于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延安街119号,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同志题写馆名,是全国较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现有馆藏文物5988件(套),包括等级文物1546件(套),其他实物、文献、图片4442件(套)。
发布于:河南省优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